海底捞是一个川味的火锅连锁店,1994年张勇成立于四川简阳,至今已发展成36家分店,覆盖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郑州等地。
2009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的管理智慧” 成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进入中国八年来影响最大的案例, 一夜之间,几乎中国所有的商学院都开始讲授海底捞。可是黄铁鹰却认为,《海底捞你学不会》。
黄老师为什么说海底捞学不会呢?海底捞为什么得以中国餐饮行业的新生力量?为什么海底捞凭什么能引起这样的轰动?
在海底捞,有种看不见但处处能感受到的东西,可以叫信仰。海底捞就在它的员工中建立了这样一种让人痴迷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在海底捞封闭环境中形成的,与企业外的社会一般做法不同。正是因为这种信仰,让海底捞能够发展成今天的规模,正是因为这种信仰,让海底捞成为一个火锅奇迹。这个信仰就是海底捞的“家”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都有理念、愿景及使命,都是挂在墙上的美丽的文字。而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不是挂在墙上,而是体现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
把服务做到极致——海底捞的DNA
去吃过海底捞的人都有同一样的感受,就是海底捞的服务太好了。正是这种对客人的“变态”服务成了海底捞的名片,服务成为了海底捞的定海神针。张勇对待客人,变现出常人的殷勤和谦卑。这是出于他的职业思考,也是他性格里的东西的自然流露——顾客就是上帝。张勇对于服务的理解和常人也是不一样的。张勇的理念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因为顾客都是来吃火锅,但有的是情侣约会,有的是家庭聚会,有的是商业宴请……在加上千人千面,所以需求自然不同,感动客人的方式就不完全一样。海底捞要让客户享受在其它火锅店享受不到的服务。这种差异化的服务,不能靠标准化的服务,更要而只能通过每一个员工的大脑创造性的实现。服务的目的是让客人满意并愉快,可是客人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人要标准的调料,有人喜欢自己配;有人需要两份,有人连半分都不要,有人喜欢自己涮,有人喜欢服务员给他涮。碰到牙口不好的老人,能不能送碗鸡蛋羹?心理学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海底捞通过放权和信任,让第一线服务员有自主权和免单权,让员工用心去服务顾客,把海底捞的服务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海底捞的DNA。
海底捞是员工的“家”——把人当人看,让员工感到幸福。
养而不爱是养猪,爱而不敬是养狗,人只给吃和爱还不够,人需要尊敬,这就是海底捞的文化。服务员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在农村长大、家境不好、读书不多、见识不广、受人歧视、心理自卑的一群人。正是这样一个群体才最需要家的温暖,最需要受人尊敬,最需要受到公平的对待。张勇说:“我觉得人心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多么朴素的智慧啊!家是最能触动中国人的神经,尤其对于这群自卑的人群。那怎样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就是把员工当成家里人。让员工把公司当家不是说出来和教育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海底捞员工住的都是城里人住的正规住宅;他们的工装是好衣服;鞋子也是名牌运动鞋;冬天没有暖气,公司给配发暖水袋;你要生病了,有人照顾;海底捞培训员工不仅仅是工作的内容,还包括帮助这群乡村人怎么看地图,怎么用水冲马桶,怎么做地铁,怎么过红绿灯等等,海底捞在简阳还建了一所寄宿学校,海底捞的员工的孩子可以在那里就读。海底捞不仅照顾员工的子女,还会想到员工的父母。海底捞领班以上干部的父母,每月会直接受到公司发的几百元补助。这样的公司不是公司,是家!海底捞成了这些背井离乡打工者的第二个“家”。人给家里干活,自然不偷懒,不计较报酬,还要挖空心思干好。海底捞的员工在这样的关怀下,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自然感到幸福,当员工感到幸福的时候,心情也就非常好,所以海底捞每个员工的笑脸是从内心发出的。我们很多企业都说员工要有荣誉感,要有归宿感。海底捞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海底捞是员工的“家”,所以在海底捞,你能够感受了对员工的极大信任。对员工的信任唯一的标志是放权。张勇在公司的签字权是100万以上;100万以下是由副总、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大宗采购部长、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元的签字权;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海底捞的普通服务员有给客人打折和免单权力,这叫真信任。正是这种信任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如何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而不是雇佣员工的一双手是张勇一直探索的问题。如果把员工的心留下,再把权力交给员工,员工的脑袋就开始创造了。所以张勇给予了员工极大的放权,让他们大胆的创新。人有权,才有胆,才不怕犯错;不怕犯错,才能创新。这就是海底捞创造出那样多“变态”服务的根本原因。
海底捞是员工的“家”,对于家人,海底捞当然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在海底捞,人的培养是建立在师徒制的传帮带的基础上。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传神,而且在师徒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张勇说:“员工是一个一个吸引的!”在海底捞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他们的成功也是被逼出来的,海底捞逼着你学习,逼着你去进步。小区经理必须要上MBA,大区经理必须要上EMBA,而这些学习的费用全部是海底捞来承担,海底捞还创办了大学。袁华强上EMBA的费用就要30万,有多少个老板能够这么大气,只有家长才会为孩子这么付出。海底捞就是员工的家长,帮助员工不断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非常的忠诚。
海底捞关心员工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真正意义上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给予员工极大的公平和尊重,同时非常信任员工。这种模式就是“家”的管理模式,这种文化就是“家”的文化,让员工感到温暖和幸福!
海底捞的核心理念——双手改变命运
人一出生就是不公平的,追求公平从来都是穷人的DNA,因为穷人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海底捞的员工的主题是农民工,自然是最渴望公平的群体。张勇说:“人生而平等”。这种追求公平的文化准确地打中了他们的这一精神诉求。管理者最难的事,是让别人相信明天的大蛋糕会有自己的一份。张勇让海底捞的员工们相信:“双手能改变命运。”在海底捞,成神的不仅是杨小丽、袁华强、林忆,很多店长都是20多岁的小姑娘、小伙子,甚至还有“90后”。他们每天都指挥着一二百人,每天营业十几个小时以上,接待着几百名顾客,每年创造上千万的营业额!”杨小丽、袁华强、林忆等人在海底捞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海底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海底捞不是按资历和学历来晋升的,而是按能力来晋升的。所有管理干部必须从服务员干起的这条铁律,让杨小丽、袁华强、林忆这些没有学历,但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晋升到管理职位改变了命运;有业务能力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勤晋升通道,成为财务、物流和维修等业务人员而改变命运。那些没有管理才能,也没有业务能力,但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人在海底捞也可以做到功勋员工,资只比店长差一点,也能改变命运。这样的晋升制度,保证了管理层知道服务员的冷暖和压力外,更重要的让绝大多数员工感到公平。自然给那些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家境不好、读书不多、受人歧视的自卑的,并且踏实肯干,不断努力学习的人提供改变命运的舞台。正是因为这一核心的理念——双手改变命运,让海底捞的员工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愿意并且不辞辛劳的为海底捞做出贡献。
张勇曾说:“要让海底捞的员工感到幸福。”海底捞给员工树立希望,放权给员工最大的发展空间,逼着员工不断地学习、不断创新,创办大学、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提供多种晋升途径,追求员工之间的平等氛围。这些管理理念和文化在海底捞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员工感到“家”的归宿,使员工感到幸福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造就了海底捞的神奇,使海底捞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