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00返100元礼金券”、“全场3折起”……春节即将来临,成都市各大商场的促销攻势也已全面展开。昨日,中消协、成都市消协联合发布商业服务消费体察活动报告,披露了商场促销中的六大问题,同时呼吁相关部门禁止返券式促销行为,并限制商场打折的次数。
返券计算
让人头晕的数学题
张小姐最喜欢逛街,买一件喜欢的新衣服能让她高兴好久;她最讨厌数学,复杂的数字和加减乘除总是让她头晕。
昨日下午,她没想到最喜欢的事情也让自己晕了一盘。在总府路的一家商场逛街的时候,她看中了一件外套:588元,售货员告诉她现在正搞活动,满600元就可以返180元的全场通用礼金券,因此建议她再买一件T恤。随后她又选了一件T恤:425元,由于满300元就可以返100元的全场通用礼金券,张小姐开始算开了:如果不买T恤,588元返180元礼金券之后,就相当于只花了408元;如果买了T恤,588+425=1013元,返280元礼金券,就要花733元,那外套和T恤各花了多少钱?是赚了还是赔了?该不该多买一件T恤?
晕了!晕了!张小姐终于经不住售货员的语言攻势,买下了这件T恤,又用返的礼金券到楼下超市买了一大堆零食,等她辛辛苦苦把东西提回家时才发现,原来衣柜里类似的T恤已经有好多件了,而冰箱里,上次到超市买的零食都还没有吃完。
披露问题
促销活动有六大“猫腻”
“虚构原价假打折”:就是先将商场内商品的价格提高,然后再打折,消费者其实并没有得到实惠。据统计,消协此次共对44家大中型商场、超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8家在促销中虚构原价。
“宣传用语不规范”:用不规范或不实的宣传标语,哄抬人气。消协工作人员发现,部分商场宣传“全场3折起”,但是逛遍全场也没有发现3折的商品。
“暗折暗扣不规范”:表面上是明码实价,其实可以通过砍价的方式来取得折扣。这样的方式实际上侵害了不砍价或砍价能力不强的消费者的利益。
“返券打折设圈套”:通过诸多限制条件来限制消费者取得返券。调查员在成都某商场发现,国庆期间搞促销,却在促销的最后一天晚上在商场内广播通知,消费者必须当晚将返券用完,未听到消息的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赠品奖品都缩水”:承诺送给消费者的奖品价值,常常与消费者实际拿到的奖品价值不符。比如,调查员在成都发现,某商场2006年国庆期间推出购物满68元即可参加抽奖活动,一等奖为价值200元的礼品,但消费者最终拿到的奖品在该商场内就有售,售价仅108元。
“减免赠品‘三包’责任”:部分商场挂出“特价和打折商品不退不换”、“有奖销售、奖品无偿赠送,质量问题概不负责”等推卸自己的“三包”责任。其实,消费者是在购买一定金额的商品后才有资格获得赠品,并非无偿取得,商场也应当负责“三包”。
消协呼吁
禁止返券式促销
昨日,中消协、市消协联合向有关部门呼吁,希望能明确禁止返券式促销行为。据市消协秘书长高玉川介绍,返券给予消费者的价格信息是不确定的,很难让消费者算清楚账,同时还会诱使消费者无休止地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形成非理性消费。此外,市消协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促使商家明码实价,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