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消委会昨召开消费警示发布会,提醒消费者节日期间警惕“套餐”消费陷阱元旦、春节将至,各类商品的促销高峰也随之来临。昨日,四川省消委会召开消费警示发布会,通报了最常见的三类“套餐”消费陷阱。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选择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对于“套餐”消费应当慎重,避免陷入部分经营者营造的陷阱中。同时,省消委会还在发布会上发出倡议,希望经营者在促销时明折明扣,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实惠,并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行业监管,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此外,如果消费者遭遇到这类陷阱,可以向省消委会投诉,通过调解解决纠纷。
陷阱一 返券“套餐”促销
【特征】 部分商家采取返券“套餐”的促销方式,诱导消费者非理性“消费”,限制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案例】 一些商场在促销中宣传“买×返×”的“套餐”,诱使消费者购买足够金额的商品或者接受相应的服务,随后给予一定比例的返券,该返券要求消费者继续在该商场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常常还需要再添加一定比例的现金,再买再得返券,再加现金……如此反复,直至让消费者或者购买一大堆不需要的商品,或者得到一些不需要的服务。
【弊端】 这类“套餐”需要消费者不停地购买,循环消费,并为消费者在使用的返券上设置了诸多时间、空间和金额上的限制,是一种带有隐性强制的消费方式,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同时,该“套餐”还诱导消费者非理性“消费”,使消费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造成浪费性消费。
陷阱二 虚拟“套餐”奖品
【特征】 利用虚拟和与实际并不相符的“套餐”奖品,诱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比如有的经营者宣传“买×商品,得消费大奖”,其实最后只是一些小奖品;有的则宣传“买足××元抽奖”,实则诱使消费者盲目消费;有的宣传“买×送×”,实则涉嫌捆绑消费。
【案例】 去年某银行曾搞过“刷卡消费奖汽车”的活动,称刷卡消费最多可得价值数万元的汽车大奖。省消委会表示,其实消费者只需细算一下就知道,普通人不可能按照银行的要求每天刷卡消费几万元的数额,宣传中所谓的汽车大奖实际上几乎不存在。
【弊端】 虚拟“套餐”奖品的消费陷阱利用部分消费者祈望“天上掉馅饼”的不健康、不科学的消费心态,误导消费者。此外,部分“套餐”中还存在虚假和不真实的情况,有的甚至在奖品领取程序上做手脚,让自家的亲朋好友获大奖,欺骗消费者。
陷阱三 虚假“套餐”让利
【特征】 以让利消费者为幌子,实际上大搞价格游戏,或明降暗升、先降后升、搭售商品、捆绑消费等,利用消费者对商品价格、性能等信息不对等的劣势,诱使消费者上当。
【案例】 部分通讯企业推出名目繁多的“套餐”消费卡,定时锁定消费者的现金,用不完的金额不退还消费者;部分装修公司推出非常低廉的“套餐”装修消费,但到结账的时候,各种其他费用高得惊人;部分旅游公司搞“零团费”、“低团费”等“套餐”,但一旦消费者入团出行后,各种价外价、自费价就接踵而至。
【弊端】 虚假“套餐”看似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可是细细算下来,消费者可能不仅得不到实惠,反而还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