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2日,作为北京最大的连锁健身俱乐部之一的青鸟健身位于北京的5家健身会所突然宣布停业。虽然几天之后,停业的5家店宣布重新开业,但这场风波还是在全国健身业激起巨大波澜。
本周二,四川几家健身俱乐部的老总为此专门开了场研讨会,针对健身俱乐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热议,他们认为,无序的市场竞争造成的“休眠卡”泛滥无疑是元凶。
现状
五成卡成“休眠卡”
据业内人士估算:国内销售的健身卡,接近一半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据成都一家知名健身俱乐部透露,他们旗下的一家门店,在去年虽然实现了盈利,但是一年只来健身房“报到”几次的“休眠卡”就占了一半。
目前在成都,健身年卡价格差异较大,价格从700元/年到3000元/年不等,健身卡价格是以俱乐部自身运营成本为依据出台的,运营成本包括房租、物业费、水电气费,以及宣传推广费用、人工费、办公费用和不可预计开支。甚至有些连锁俱乐部还有加盟费等。
据先锋健身俱乐部总经理张子阳透露,“通过我们的计算,每一位会员来俱乐部锻炼,俱乐部的成本大概在12元/次。按每位会员每周来2-3次计算,每年俱乐部为每位会员支出的费用应该在1500元左右。”但这1500元仅仅是成本,还谈不上俱乐部的投资回报和盈利。他解释说,每家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基本相差不大,区别也只应该在人工费用和推广费用以及技术支持费用上,“所以俱乐部的年卡价格如果低于1500元/年,应该说这家俱乐部是处于亏损状态的。”
原因
价格战成祸首
现在,健身行业表面的风光吸引了不少并不专业的投资者,争相进入这一低门槛但是高风险的行业,造成市场饱和。他们忽视健身行业专业化,科学化等特点,自然抵抗不住市场变化引发的竞争,吸引不到会员,他们的办法只有降价。为了招徕会员,这些新兴的健身俱乐部竞相降价,甚至一度出现了不到千元的终身卡,为了套得更多资金,他们还怂恿会员办理长期会员卡,但是,长期会员卡常常成了“休眠卡”甚至“死卡”,而当消费者发现手中的健身卡已成为“休眠卡”时,却发现办卡容易退卡难。
于是,疯狂的发卡便造成“休眠卡”泛滥 ,消费者往往在一次冲动消费后,经常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坚持锻炼,有的休眠卡甚至变成了专用的洗澡卡。
反应
健身俱乐部:我们也很痛恨“休眠卡”
虽然会员对于锻炼存在一定的惰性,但是张子阳却表示,“休眠卡”的大量存在,主观上讲这是健身俱乐部的责任,“虽然一般人会以为,健身俱乐部肯定是希望会员交钱后尽量少来,这样才可以减低成本,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张子阳解释说,“设立一家健身俱乐部,一般面向位于俱乐部2.5公里的半径的客户,这群客户群很固定,流动性很小,因为俱乐部的投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出现了‘休眠卡’,就意味着这名会员就再也不会续卡了,俱乐部就损失了稳定的客源,这对俱乐部的长期发展不利。”
目前国内健身房行业90%的收入来自会员费,经营稍好的健身俱乐部,会员费也只是占到六七成,其他的收入则来自私教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可见一斑。俱乐部不能提供给消费者所希望的东西,真正能够协助会员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让他们感到“物有所值”,从而坚持锻炼。但是,很多健身俱乐部往往会出现会员购卡进入俱乐部后没有人管理和指导,会员不知道怎么样健身,所以更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进行锻炼,盲目训练,从而失去了锻炼的兴趣。
对策
多元化经营
个性化服务
对于大量“休眠卡”的出现,经营者该采取什么办法留住这些消费者呢?
张子阳说,国外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收入只有50%来自会员,而其他收入则会来自私教、运动服装、营养品、餐饮水吧等销售,这和中国健身房90%的收入依靠会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研讨会上也一直强调,“健身俱乐部强调卖的是知识,是教育,而非简单的服务。”比如先锋俱乐部,他们在普通的健身锻炼和操课之外,还引入了健康饮食,甚至还配套了一个养生馆,还请来了武当松溪派道长教授内家拳,希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教授给会员,从而达到留住会员的目的。优客运动俱乐部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为了吸引会员更多地来到健身房锻炼,我们会定期地举办活动,举办一些比赛,给大家搭建交流的平台,增加大家的兴趣。”
所以健身俱乐部要成功经营,首先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实际实力,运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健身者的实际需要,从提供给会员正确的管理和指导以及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才能有效的留住会员,避免“休眠卡”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