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四川遭受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光荏苒,2009年,必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下称驻成都办)作为衔接成都和香港经贸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借助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的形式,愿意为灾后重建的四川搭建一个公开、公平的信息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四川人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甚至能够走向香港市场,也能让更多的香港人寻觅到震后四川的商机。
“四川人的精神让我动容”
“汶川地震过去正好一周年了,四川人在这场灾难中所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动容。于是,在这一年间,能为有需要的四川人做点实事,是我们驻成都办的心愿。” 驻成都办主任陆仿真表示,汶川地震成为去年驻成都办工作的“分水岭”。地震前,驻成都办主要精力用于承接企业产业转移、推动港蓉两地经贸和文化交流,在地震这场天灾后,加之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暴发,驻成都办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救灾和援建上。
陆仿真介绍,早在去年7月,香港立法会就批准设立了20亿港元承担额,支持香港特区首阶段的援建工作。今年2月20日,立法会将20亿港元拨款增加至60亿港元,注入“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推广特区第二阶段的援建工作。截至2009年4月19日,该基金收到民间捐款总额为1800多万港元。同时,从去年10月开始接受相关非政府机构申请资助,支持四川灾后重建的工作。
拟推行援建项目123个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在四川灾区拟推行援建项目共有123个,其中首阶段项目20个,第二阶段项目103个。香港特区政府也已将第一批汇款转至香港特区援建项目资金专户,发放款项金额为6.9亿元。
去年12月4日,震后的第一个寒冬,由陆仿真主任带队的驻成都办12人爱心小组自发来到四川安县的黄羊村和齐心村探望灾区群众,并赠送600多床电热毯,给他们送来祝福和温暖。
陆仿真表示,恢复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援建项目的重头。首阶段援建项目主要集中于一些迫切性项目,包括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成立“川港康复中心”,及在省内其他地方重建医院、学校及社会福利服务设施。此外,特区政府援建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段公路工程,以打通到卧龙的主要通道,令卧龙灾区的重建工作可以尽快全面开展。
“香港特区政府支持四川灾区的重建,充分利用民间组织为四川灾区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通过这个过程,香港的专业技术也能引进到四川,使重建工作和灾区服务能够更到位更有效。”陆仿真表示,2009年5月9日正式启动了香港康复中心论坛,让两地医疗康复的专业人员交流处理地震伤员康复个案的经验。而目前已经落成的“川港康复中心”作为全国最大最完善的康复中心,也将为伤者提供完善的一站式康复治疗。同时,香港非政府组织跟香港医院管理局等合作,为川港康复治疗提供先进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并使川港在截肢、身体或心理和精神康复及相关培训领域建立高质量的连接。
加强港蓉两地经贸往来
“去年,由于汶川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使港蓉两地的经贸往来也受到一定影响。今年,我们将继续承担重要的桥梁角色,让两地的经贸、文化交流更加紧密。”陆仿真主任表示。
如果说2008年是困难重重的一年,那么,2009年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今年,驻成都办将把更多的成都中药材、餐饮企业推介到香港市场去发展。当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在蔓延,尽管目前存在很多现实困难,但四川与香港应加强合作,报团取暖。
陆仿真说,众所周知,香港服务业、金融业发达,四川有丰富的农产品、矿藏、旅游等资源,双方可以在很多领域进一步展开合作。今年,我们将计划把香港的一些中高端品牌、娱乐型产品带到成都来。今年底,一个享誉世界的休闲娱乐品牌也将正式入驻成都,将会为成都餐饮娱乐业增添亮色。此外,今年还将展开对四川地区的物流调研,争取年底前形成完整的物流调研报告,让香港和四川地区的物流业更好地对接。(图片由驻成都办提供)
链接
继北京、广东、上海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在内地设立的第四个办事处———香港特区政府驻成都经贸办于2007年2月在成都挂牌成立。驻成都办覆盖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陕西及重庆等省市。驻成都办致力于为香港与中西部企业交流提供支持服务,努力加强两地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内地企业前往香港投资,并对在中西部地区经营业务的港商提供更佳支持。目前,交流合作范围包括经贸、文化及旅游等领域。驻成都办设有资源中心,提供香港和五省一市各项与营商有关的资讯及两地最新经济情况的资料,包括内地经贸法规政策、各类工商经贸杂志、商会会刊等,并免费提供给公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