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四川百货零售业出现集中关门潮。不仅因为行业自身进入发展成熟期,告别了利润高速增长的阶段,增速下滑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本原因,是作为四川开放最彻底同时也是转身最慢的行业,过去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近日,我们对成都部分主力购物中心及卖场老总进行了一轮深入采访,采访中发现,凭借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他们均实现了逆势增长。有人讲,市场蛋糕,不是变小了而是分流了,一轮行业大洗牌的暗中较量正在进行中。
每年四次大型主题活动,单日最高人流量达29万人次,月均客流量200万人次,100%以上销售业绩增长。这只是从去年1月开业以来,截止今年上半年,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的数据表现。而现在更多人对于成都IFS的情感维系,还在于,它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符号。
日均营业额1亿元。换言之,一个海港城的年营业规模,要超过四川不少“十强县”的GDP。
今年5月,香港九龙。四川经贸代表团成员听到香港九龙仓集团负责人报出的数据,禁不住瞠目结舌。
“如今各大品牌都非常重视成都市场。”九龙仓中国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营运)侯迅说,如今业内对成都有许多新的定义,如“新一线城市”、“奢侈品第三城”、“时尚第四城”等。地处内陆的成都,正在飞速追赶香港的国际化速度。正因如此,九龙仓在内陆的首个“海港城”——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放在了成都。成都IFS以香港海港城为模范建造,以“城中城”为设计理念,进驻品牌近300个,近90个是首次进驻成都或西南市场。
然而,外来客要融入,需要与本地进行充分磨合。有一故事,颇为值得玩味:2007年,香港九龙仓集团以1.65万/㎡的楼面价格拿下成都红星路广场这块“地王”,当集团高层正豪情万丈勾勒着成都商业全新的国际化天际线时,一片唐宋时期的水利工程遗迹就在脚下破土而出,原设计方案必须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
如今,遗迹上方已加盖了玻璃地面,成为成都IFS的古迹广场。古迹与现代商业的融合,似乎印证一个隐喻:一座城市,没有全然的新,一切的国际化都要根植于其历史之上。商业运营亦然,如何根植于本土化基础,做国际化运营,对于执掌帅印的侯迅而言,也是最现实的挑战。
目前,成都购物中心已然严重过剩。房企巨头纷纷强势入驻,商业项目拔地而起。根据锐理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4月,成都购物中心总体量超700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成都主城区有数据可查的购物中心数量达71个,其中已开业52个,在建19个。侯迅说,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走差异化路线。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为城市注入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基因。”拥有建筑设计专业背景的侯迅,力求在建筑设计上精益求精,打造独特的文化艺术气质,再造成都城市新地标。以每年做4次主题大型活动、每次投入数百万元的强度,提升与消费者的互动。 去年夏天,持续一个月的“100哆啦A梦秘密道具博览”单日最高吸引了29万人流量。侯迅说,办展后,成都IFS的有效进店客流量明显提升。
如果说,建筑风格与互动活动,是提升人气和知名度的有效载体;那么,提升有效购买率的根本,则基于在准确的市场细分之后,做出的精细化管理。
25-35岁的时尚人群是成都IFS最主要客群,但成都IFS业态多元化,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所以,成都IFS目标销定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并按“金字塔”结构进行客户群培育。成都IFS有专门的客户研究部门,这个部门会针对品牌的营业额、客单价、顾客购买频次及特点进行选择性分析。“透过有效数据,解读消费变化,并及时作出应对”,相关部门每两周要进行一次头脑风暴。这个团队的成员,有的来自香港,但95%是本地人。“这样的搭配,使我们从前期设计、定位、招商,到后期运营,都更贴近本地消费者。”
为凸显品牌差异化,成都IFS引入了投资3亿元的连卡佛百货。这是成都首家买手制百货店,它的进驻也为成都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时尚买手文化,为成都引进了很多全新的国际及本地设计师品牌,受到成都时尚青年的追捧。“有一位VIP客户,在成都连卡佛百货的年消费超过了百万元”。
做好目标定位并精心耕耘,总能有收获。尽管零售业饱受电商冲击,但成都IFS“抓住经营本质,做好商业运营的基础和本分”,2015年上半年营业额、人流量、车流量均比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超100%。多家国际一线奢侈品旗舰店营业额名列全国前三,有些更是全国销售冠军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