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新闻出版总署,一个揭牌仪式的举行将开启一个图书业态新时代———新华文轩商业连锁(北京)有限公司就此诞生。这不仅是一个公司的产生,而是一个便民文化工程的开始,是图书+商超的销售模式,走到大众的身边:从明年1月1日起,全国800家大型商业超市里,将会看到图书的身影。换言之,全国规模最大的商超书店即将诞生。而在新华文轩的日程表上,图书进便民店,图书进药店、医院等举措,也正在按计划进行中。明年,当你去便利店打酱油时,你也能顺便买上一本早就想买,但一直没时间去书店买的图书。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王继飞 北京报道
谋划阶段
在深圳等地进行“皮试”
新华文轩商业连锁(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华荣最近忙着为26号的揭牌仪式做准备。新成立的新华文轩商业连锁有限公司由四川新华文轩控股。其实早在去年中下旬,新华文轩就开始布局,在深圳等地对图书进超市的可能性进行试验。“我们称之为‘皮试’。”江华荣表示。
“皮试”的结果令人满意。在今年7月,新华文轩就开始在北京进行招聘,招聘的方向与商场超市开书店有关。到12月底,各种布局已经接近尾声,只等新年伊始,就全面进驻,此举无疑弥补了正在萎缩或倒闭的民营书店所带来的文化缺失。
事实上,外界的一些成功经验,已经指明了一条道路。“经过我们的调查,图书进超市是一条很成熟的市场之路,比如美国超市里出售的图书占全美图书销售的45%,英国是24%,日本是36%。” 江华荣用数据证明了,这条路是可行的。
市场优势
图书将利用超市的高人气
在逛超市的时候,人们的购物车里,除了蔬菜瓜果之外,或许还会放上几本书。逛超市,顺便买本书,这将成为常态。
在江华荣的脑海里,这样的场景早已出现了很多次,而现在正在变成现实。“由于新华文轩这家公司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最终能够实现产销一体化,从而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江华荣向成都商报记者详细讲述了图书进超市的模式。“这是全国首家跨地区连锁,由国有控股公司与民营书店联手,以现代商业操作模式为体系的公司,它的优势很明显。”
利用超市的口岸,超市的数量,超市的人流,从而增加图书销售;而当达到一定的量时,江华荣的公司就可以从源头影响图书的定价,对某种图书进行工业化加工,降低图书价格,“那是真正的降低价格,是书的正价,而不是折扣价,从而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图书超市的好处还在于,图书就同超市的货品一样,会参与超市的各种活动,比如节假日的打折等等,“超市方会与我们进行沟通,所以在超市里的图书,打折的次数比较多,这也是传统书店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更让江华荣感兴趣的,是超市本身所具有的天然优势。“超市所开的地方总是居民较为集中的所在,天然具有超高人气,也有着营业时间的优势,一周七天,从早上9时到晚上10时,而且人流量大。”这些都是传统书店所不具备的。
未来构想
5年内开设10000间图书超市
“今年底到明年初,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开800间图书超市,明年底将达到1500间,3年内实现3000间,5年内实现10000间。”江华荣知道,图书超市只有进行规模化经营,才有生存之道,扩大连锁规模,将是这几年的重点。“与大的商业超市的谈判已经开启。”在超市里,主要将放上除专业类的一般大众图书,包括社科,少儿,生活和工具书,以吸引逛超市人群购买。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在新华文轩的蓝图里,接下来还将开始图书进便民店,图书进医院和药店的步伐。“分析下现代人的生活,他们忙于工作,能去书店的时间很少。原因在于传统书店一般开在闹市区,离居民生活区较远,时间成本较大。而便民店,都开在居民区边上,而药房也随处可见。你可以不去书店,但一定会去这些地方。所以,我们接下来准备在这些便民店里设立书柜,摆放居家生活时尚类的书,在你打酱油的时候,就能顺便买上一本流行的读物,或是炒菜的攻略。”
那图书便民店何时在成都开设?江华荣卖了个关子,“具体时间因为商业机密的原因,我不能说,但明年内能在成都市区实现覆盖。”
市场影响
将“闲置”的阅读人群利用起来
民营书店的不景气,网上购书的风起云涌,种种迹象表明,图书超市将面临巨大的竞争。然而江华荣却认为“这根本就没有竞争关系。”江华荣认为,现在对图书出版业有着认识的误区。“民营书店为何要倒?这并不是因为看书的人少了,也不是因为网络的兴起抢了民营书店的饭碗,实在是因为民营书店有着天然的限制。民营书店无法大规模的连锁,不连锁则无法取得量的优势。而图书超市所面对的,正是那些很少去大书店的人群,他们并非没有阅读需求,只是因为不方便或是没时间而放弃了买书。图书超市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我看来,这与其他业态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增量关系,将“闲置”的阅读人群更好的利用起来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