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卡卖吗?高价收。”走过高楼林立、金融机构云集的北京金融街,几乎每个人都听过类似的低声询问。在许多人眼中,散布在百盛购物中心向北数百米范围内的这群衣着低调、表情神秘的黄牛党,堪称金融街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而在一些其他城市的繁华地段,此类场景同样屡见不鲜。
在互联网上,黄牛们的身影同样活跃。在百度搜索“回收购物卡”,相关网页多达191万个。这些所谓的预付卡回收公司不但有自己的主页,列出固定办公地点和详细联系方式,还大多挂出类似的广告语:“可当面在取款机取款,或ATM机转账,或陪同把钱存入银行,也可支付宝交易,可先付款后取卡,绝对100%保证您的资金安全。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大中型企业长期合作者,是最理想的选择。”
金融街上一位黄牛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最近行情好,每天收几十万的卡没啥问题。别看我们是站马路的,不比你们办公室白领挣得少。”
而在逢年过节时,黄牛的生意则更为火爆。“要是手气比较顺,国庆放假干一个星期顶平时三四个月。”该黄牛说。
预付卡行业的“繁荣”,在北京金融街街头,可以找到最佳例证。
何为预付卡?按发卡人不同,预付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机构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
经过多年发展,预付卡发卡规模急速扩张。商务部于2011 年初对部分地区300多家商业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预付卡销售规模为14203.33亿元,预付卡消费规模达到10399.58 亿元。
但与此同时,由于在洗钱、套现、偷逃税款以及行贿受贿等灰色事件中屡屡扮演负面角色,商业预付卡长期以来也饱受诟病。
“查了整整三天,而且特别仔细,连违规的卡号、金额都点明,我们自己都没有他们查得清楚。”谈起央行某地方分行近日进行的现场检查,一位预付卡企业人士语气中透出几分疲惫。
自9月中旬起,全国多个省份的多用途预付卡企业相继收到央行通知,接受2-3天的现场检查。检查内容涉及外资介入情况、备付金存管、购卡实名制、非现金购卡制等。
一位业内人士将此番检查视为监管机构对预付卡领域“一整套连环拳中极有分量的一拳”,“很多和预付卡业务相关的人从前都是闷声发大财,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这么好过了。”
正如该人士所言,在正常的商业链条之外,一条另类的预付卡产业链已然形成并愈发壮大。在这个灰色的利益链条上,发卡机构、签约商户、消费者、黄牛党可谓各得其利,都能分一杯羹。
黄牛遍地
黄牛党,是预付卡利益链条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他们就像千万条灵动的触角,活跃在这条生态链的末端。
记者调查得知,根据购物卡面值和使用范围的不同,黄牛回收价格略有差异。单用途预付卡的回收价一般在卡面价值的八五折至九折之间,而多用途预付卡根据使用范围的广度,价格大约为九折至九四折不等。倘若卡量较大,回收价甚至可以达到九五折以上。
当记者表示手头有价值十几万元的资和信商通卡打算出售时,引来了多名黄牛的热情询问。几番商量后,数名黄牛开出了九六折的高价,并表示可以当场交易。
如此大的回收量,黄牛们如何及时出手变现?
对于街头黄牛们而言,最主要的变现渠道是将收来的卡转手给“大黄牛”。“大黄牛”每隔几日便会前来“扫街”,将街头黄牛手头的预付卡以比当初回收价格高1至2个百分点的价格全部收走。
也就是说,每经手面额为100元的购物卡,街头黄牛的收益大约为1至2元。“我们这是典型的‘薄利多销’”。一位黄牛说。
相较于遍布街头的“小黄牛”,“大黄牛”的资金吞吐量显然更为惊人,其变现渠道也更加值得关注。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黄牛党的变现渠道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将预付卡返售给发卡公司。二是将卡批量销售给各类机构。还有少量黄牛用其倒卖贵金属。
曾在某东部省份一家预付卡企业负责发行推广工作多年的李磊(化名)向记者表示:“发卡商和黄牛联合炒作卡片,是业内很常见的情况。”
据李磊介绍,黄牛肯不肯收卡,是预付卡是否能够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很多人都有将卡片卖给黄牛变现的需求,如果手头的卡黄牛不肯收,这种卡以后肯定卖不动。”
面对这种情形,李磊联系了一些黄牛,并约定由黄牛在市场上以九六折的高价大量收入该公司新发行的一种卡,再由公司以九八折的价格悉数回购。经过双方几轮来回炒作之后,该卡在市面上的流通量越来越大,签约商户因此大幅增加,市场认知度也随之提升。
但李磊也强调,此类情况大多集中在某种卡片刚刚投入市场之时。当发行渠道逐渐打开后,发卡公司会顾虑回购带来的财务风险,而黄牛也会更倾向于以更高的价格从其他渠道变现。
李磊口中所谓的“其他渠道”,主要是指黄牛将卡批量销售给各类机构。长期以来,预付卡一直是部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青睐的宠儿。
制度的罅隙
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有企业发放预付卡的平均次数为3.9次,事业单位和机关政府部门分别为3.6次和3.3次,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分别为3.3次和3.2次。
各类机构购买预付卡的好处显而易见。由于购买预付卡可以开具各种名目的发票,并且能够随时通过黄牛变现,很多单位便可以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洗钱、避税、行贿等多种用途,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可谓一举多得。而且,负责团购预付卡的财务人员还往往有回扣可拿。
预付卡企业似乎并不避讳在这些灰色地带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占据北京预付卡市场半壁江山的资和信卡为例,其官方网站上明确写出,资和信商通卡可系统地解决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待、礼品的需求,有效减少财务负担、降低成本。
李磊介绍称,一些有经验的财务人员更倾向于通过黄牛批量购卡,而不是通过发卡公司。“这笔账很好算,从公司买卡要加3%的手续费,黄牛不但不要手续费,还能打个98折,而且同样可以提供正规发票。”
监管层早已注意到了此类情况。为规范商业预付卡的发行和购买,5月份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要求实施商业预付卡非现金购卡制度。《意见》要求,单位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000元(含)以上或个人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万元(含)以上的,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购买,不得使用现金;使用转账方式购卡的,发卡人要对转出、转入账户名称、账号、金额等进行逐笔登记。而呼吁已久的实名制也同时出台。《意见》规定,购买记名商业预付卡和一次性购买1万元(含)以上不记名商业预付卡的单位或个人,须由发卡人进行实名登记。
以上规定意味着,大额购卡资金必须要通过银行渠道转账,不像现金购卡那样可以不留“痕迹”。
此外,央行2010年6月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时,只能按收取的支付服务费向客户开具发票,不得按接受的客户备付金金额开具发票。”
按照此规定,发卡公司只能按照支付服务费开具发票,金额只是预付卡面额的3%-5%。“企事业单位没有全额发票无法财务入账,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不会买卡,预付卡销售自然大受影响。”一位业内人士说。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述规定本意在于遏制预付卡贪腐行为,但吊诡的是,上述规定使得很多单位通过正常渠道购卡实现灰色目的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少单位因此不得不将目光转向黄牛,后者的业务规模也因此日益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