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wowo便利店之后,红旗连锁也开始卖药了。
5月23日,成都红旗连锁旗下32家24小时便利店正式上架销售六大品类40多种药物商品。随后,四川互惠、舞东风等企业也表示有望于近期推出药品专柜。这也意味着,川蜀地区的主要本土便利店企业基本都已经涉“药”了。
从全国来看,便利店企业卖药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态势。除川蜀地区外,上海的联华快客、武汉的中百便利等区域企业早已在门店设置了OTC药类商品专柜,但石家庄的国大36524、天津津工、北京地区的7-11、山西太原的金虎、唐久等区域便利店,在药类销售方面似乎都没有多大兴趣。
便利店该不该卖药?能不能卖药?国外“一站式”的社区便利店模式能否借鉴到我们的社区商业中来?在行业寻求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该从便民服务的角度考虑一下,如何加以有效地引导他们。
热衷药品专柜
在四川地区,wowo便利店是最早销售OTC药类的便利店。
2011年10月,wowo便利店正式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和《药品经营许可证》,成为成都首家可销售药品的超市,如今已成功在其旗下200多家门店开辟了药类销售专区。
“我们是与成都德仁堂药店合作,所售药品均有德仁堂配送,产品的毛利居于中等水平,主要是方便顾客的购买,也丰富了我们的品类。”对于销售OTC药品,汤耀华如此表示。
在引进OTC药类方面,武汉中百便民超市迈出的步子更早一些。“我们从2011年年初就开始尝试设立药品专柜的销售,虽然目前的销售占比还是很小,但一直呈增长态势。”武汉中百便民超市董事长王辉告诉记者。
在她看来,引入药类商品更多是从便民服务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品类的丰富也增强了门店竞争力。但是,王辉也特别提到一点,那就是药品专柜必需要由专门有药类销售资质的销售人员来专门负责,虽然只有一两组货架的商品,销售额也有限,但企业付出的成本一点也不少。
“这个我们几年前就开始做了,而且都是我们在自营。”对于在便利店销售OTC药类,联华超市办公室主任孙明告诉记者,在上海市场便利店销售OTC药类,更多是从便利店的便民服务角度来考虑。
中等的毛利水平、占比很少的销售额、复杂的审批手续,但这些似乎都挡不住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企业销售药类商品。
“相信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对食品、药品销售上不同的监管体系以及对于食品、药品安全的准入制度的区别,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传统便利店销售药类商品的普及。”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刘文烽告诉记者。
象征大于收益?
但问题是,国外所谓一站式服务的社区店模式,能够在我国社区商业市场上顺利地遍地开花吗?
便利店企业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审批的困难。“我们在2006年时就曾尝试过在部分门店销售OTC药品,但效果不是很好,随后中止了该品类的销售。”河北国大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企划经理韩结银告诉记者,主要是由于在涉及到药品的销售上,企业的经营资格和审批手续办起来都很难。
对于这一问题,天津津工超市董事长卢代盛认为,企业还是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是否引入药类商品的销售。“这是一个趋势,但并不是我们现在就急于求成的事情,社区便利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我们还有许多计划的增值业务没有完成,因此门店销售药品的事情还不是当务之急。”
但是,卢代盛透露他们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但对于具体细节并未详谈。实际上,大多数北方的便利店企业与天津津工超市对这一市场的判断相同,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获取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本身对于市场的不同判断。”中国社区商业委员会主任董利告诉记者,对于传统食品便利店企业来讲,涉足OTC药品销售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市场空间有多大的问题。
瓜熟自然蒂落
“在地方政策不尽相同的情况下,药品销售在不同区域便利店务实与务虚的选择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策略。”董利告诉记者,总的来讲,作为行业监管部门还是应该尊重市场对“一站式”社区便利店发展需求这一趋势的。
一些企业不愿意涉足这一市场,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品类的单薄,无法达到一个可观的销售预期。“促销中,我们总不能宣传让大家多为自己准备一些药品吧。”一业内人士也说出了便利店销售药品的尴尬一面。
而在实际操作中,与超市合作的药店本身也面临着困境,一是便利店选品受限,只能出售OTC药类;二是为了丰富品类合作的药店更希望增加保健类药品,但这些也容易与超市的一些保健品类发生冲突。
对于便利店企业对待OTC药品进店热情与冷淡并存的现象,刘文烽认为,药品可以为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但这是建立在成熟经营基础上的,目前一方面是由于审批手续的困难,这直接导致便利店企业很难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足够的药类商品;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土壤还不足以带给便利店企业涉足药类商品销售的动力。
“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可以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探探路,而更多没有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也并没有失去这一机会。”董利认为,市场环境成熟了,自然就可以“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