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暑期TCL推出4999元平价电脑开始,各个电脑品牌就相约在每年暑假到来时,为消费者们献上一场精彩的品牌电脑秀。于是,我们看到了2001年暑促奔4血战,也看到了2002年液晶电脑全线降价;2003年经历了非典的白色恐慌;热闹却并不鲜活的2004年的超线程产品和2005年奔4+液晶,到2006年,我们终于迎来了划时代的双核处理器。而在英特尔和AMD两大厂家为双核暗自较劲的时候,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利好消息———液晶面板价格大幅度下调。在两个力量的碰撞下,加速普及双核+大屏幕液晶电脑,被各个电脑品牌操盘手提上了议事日程。
其实从以往品牌电脑的家用普及记录表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5000元的价格是品牌电脑产品分水岭。在国人心中,5000元,就是品牌电脑的价格门槛,之上,被视为奢侈品,曲高和寡;之下,则被视作普及产品,很容易被消费者们接受。5000元,成为品牌电脑的生命线。而从2005年底开始,以往高高在上的笔记本电脑也瞄准5000元,纷纷推出4999元的产品。一时间消费者惊呼:电脑产品究竟有多少利润?
面对暑期里纷纷杀出的4999元PC和笔记本,它们究竟有多少竞争力?某品牌电脑厂家透露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答案:2005年暑促,该品牌销售的产品50%以上来自5000元以下的普及型产品,而这些以往被视作无利润的产品,却给公司带来了甚至超过高端产品的利润———难怪今年的“4999”,会成为更多厂商的香馍馍。反之,对消费者而言同样是香馍馍的“4999”,今年更添了卖点:“液晶”+更为流行的新技术“双核”———而这,似乎也规律性地成为这几年抢滩暑促市场的法宝:有竞争力的价格4999=足够的空间装备当年最流行的1到2个最新技术=销量大、周转快,以及不菲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