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成都楼市出现了高亢的牛市,不少新开楼盘一经推出便迅速脱销,房价也一度刷新该区域的新高。据统计,成都市五城区一季度的房屋均价为 4316元/平方米,房价涨幅达7.5%。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他一直在等待合适的购房时机,希望房价下跌,迟迟不肯下手,结果是越等越涨。今年, 看着房价一路上涨,王先生终于等不住了,赶紧下手在城东买了一套房子。据了解,还有一些手中有余钱的有房一族,受土地拍卖"天价"的影响,买涨不买跌,也 步入购房行列。这些购房者买房往往只考虑房价,却忽略了对房屋功能、配套、性价比等方面的重视。不少购房者无奈地说:"工资没有房价涨得快,现在不买以后 更买不起。"
记者快评:买房喜欢看人气,这是没有经验的购房者的心理缺陷。成都市房管局信息表明,今年房源供应量将增加30%,房价涨幅将控制在10%以内。因此购房者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周全后再下手。
NO.2 不要盲目攀比
非品牌开发商不买,非富人区不考虑,装修也要时尚有品位,建材只看名牌……这些攀比好面子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年轻购房一族中。有些年轻人 刚从学校毕业就想买房子,然而房屋动辙几十万,自己没那么多积蓄怎么办?于是找父母借,找朋友借,找银行巨额贷款,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勒紧裤腰带都要买 房,最终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某公司任职部门经理的黄先生为了在朋友面前有面子,倾其所有积蓄在城南所谓的富人区贷款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电梯公 寓,入住后高额的物管费、周围的高消费配套让他始料未及,最后由于不堪重负,只好将房子卖出。
记者快评:购房要对个人资金状况做一个准确估计。一般的家庭,购房贷款应以最高不超过总房价的40%为宜,并预留一笔资金用于装修、医疗、交纳各项税费以及预防意外灾害等。
NO.3 不可局限于规划
买房时了解规划,不仅能清楚知道入住后生活是否方便,还能把握片区发展方向,便于选到升值潜力更大的房屋。如今的购房者在买房时往往会 考虑楼盘整体布局、园林绿化设计、小区配套以及对楼盘外部环境(如学校、医院、超市、公园、交通等)进行考察,这些行为都说明购房者越来越理性。然而不少 购房者只注重今后有无这些配套,忽略了配套完善的时间。尤其是涉及到整个城市发展的大规划,不少是未来几十年才能实现的远景规划。购房者在买房时过于远 瞻,忽略了近期入住是否方便。地铁一号线开工消息一传出,沿线地产商随即以此为卖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纷纷将此作为其楼盘的卖点;然而现在购买地 铁沿线的楼盘能否解决现在上班生活的出行问题?值得购房者认真考虑。
记者快评:要保证入住后居住的品质,买房看规划必不可少;但规划也会出现变更,一旦规划不能实现或不能如期实现,房屋使用起来是否会受影响?这是购房者须考虑的。
NO.4 不必过分苛求完美
几乎每到楼盘交房时,就会有业主与开发商交锋的事情发生。自去年以来,本报就接到因交房发生的纠纷投诉不下20起。有些纠纷确实是因为 开发商无证交房、违规交房引起;而有些纠纷却是开发商在取得了合法交房手续后,购房者因为房屋的瑕疵,如边角线不直、地平面微有倾斜、墙面粉刷粗糙或者外 立面颜色不好看等细节问题反复纠缠。
记者快评:生活在于舒适而非精致。对非质量问题类的瑕疵,如果是由于天气变化等客观原因造成,可通过装修解决,且不影响居住功能,就没必要让纠纷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
NO.5 不能淡薄法律意识
攀枝花来蓉购房的高女士日前来到本报反映,她去年购买了一套带租约商铺,开发商的"返租充房款,优惠再优惠"等口头承诺让高女士很快" 下单",等签完合同回家仔细研究后她才发现,房价优惠有名无实,开发商的口头承诺不能兑现;合同中违约责任的约定也极不平等。而在城西某楼盘交了购房定金 的李先生,也因不细读合同,草率下单,导致房子没买成,还白白丢掉两万元。
记者快评:买房出了问题才找律师,此时在精力、财力上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自己的权益还不一定能讨回。看来,聘请一名专业律师全程陪购是很有必要的。
NO.6 不可忽略投资风险
近几年出现的返租约商铺、产权式商铺、度假酒店等投资产品以其高额的回报率吸引了不少购房者趋之若骛。毛家广场、@世界、康华苑、天亿 大厦等楼盘的业主就因回报不能实现,投资打水漂而欲哭无泪。业主在投资之前,应调查楼盘所处位置、升值潜力,开发商的资信能力、承租人或受托包租人的履约 能力、声誉等。签约时,要将开发商、中介公司或租赁公司的承诺载入合同条款,明确租金、租期、租金的交付方式等事项,明确相关违约责任。
记者快评:开发商承诺的"包租"、"承诺收益率10%"、"五年后可回购"最终能否实现?作为投资者,如果你连这点基本的投资风险意识都没有,上当吃亏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
NO.7 不要盲目追求低公摊
红牌楼某楼盘低公摊的小户型,吸引了不少中低收入者抢购。交房时,业主才发现小区毫无绿化可言,过道也只有一米宽,又长又窄让人感觉很 压抑。现实中,很多购房者购房时都认为公摊小意味着利益受保障,公摊大就意味利益受损失。一些开发商为了迎合购房者盲目追求小公摊的心理,片面追求低成 本,将房屋修成一个"鸟笼"。
记者快评:盲目追求高使用率低公摊,是买房的一个误区。虽然表面上看价格降下来了,但生活空间却被榨干,丝毫体会不到居家的温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NO.8 不要使用过激手段
去年的成都楼市,维权事件不少,可以看出成都人对自己合法权益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然而有些维权方式却不太理性。比如有些只需开发商维 修一下就可解决的质量瑕疵,却被有的购房者当作重大质量问题来处理;甚至还发生阻断公路交通、砸物管用房、砸开发商汽车、跳楼威胁等事件……这些过激的维 权手段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加深双方矛盾,导致开发商因工地闹事耽误工期;而社区形象也受损,小区声誉降低,物业也因口碑不好贬值。
记者快评:不得不承认,开发商的违约,确实是件令人头疼又伤心的事。但如果因为过激行为连带使自己购置的物业也贬值,则成了另一件更伤心的事。要想不伤心,就时刻铭记:理性!
NO.9 不要乱签认购协议
绝大多数人购房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看中一套房子,售楼人员要求你先签认购协议,交定金,把房子定下来,几日后再来签正式合同交房款。 认购书通常规定:"认购方应在XX日内与卖方签订购房合同,否则定金不予退还。"购房者往往因为担心心仪的房子被他人买走而匆忙签下认购书、交定金。催促 购房者尽快交定金、预定房号是房产销售的一贯做法,不少购房者对这种做法也习以为常,认为签认购协议、交定金是购房的必经程序,其实不然。
记者快评:协议一旦签了,就得交钱;钱交出去了,要回也就困难了。购房者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应该对开发商的认购协议大胆地说:"NO!"
NO.10 不要轻信样板间
目前很多楼盘都修了样板间供购房者观赏,样板房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花哨、高雅。为了吸引购房者目光,开发商往往会设计一些式样新颖的 装修项目,如近年来流行的开放式厨房、开放式卫生间,给人的视觉效果都非常好,通透、敞亮。房间内的家具、小配饰也精致独特。然而,购房者最终买的是毛坯 房,实际交付的房屋内卫生间上下水管、厨房里的烟道、阳台上的雨水管,承重梁、支柱等,都会使自己的房子可利用空间大小和样板间不一样。有些房子摆上家具 后会感觉比同样户型的样板房显得拥挤;孰不知,样板房的设计师是更改了家具尺寸的。
记者快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开发商为了取悦消费者会不惜重金打造样板房,根据房屋风格、户型特点等量身定做家具。购房者一定要去掉不适用的花哨设计,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