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始于1995年前后,当时一批国有百货公司在A股上市(部分名单附后)。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零售企业在资本市场中一直沉寂。2000年以后,随着连锁经营这一模式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引起了各类投资公司的关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开始表现活跃,有的在内地上市(如苏宁电器2004年),有的赴香港上市(如联华、物美2003年),有的引入私募基金(如海王星辰)。
2007年,是连锁企业上市的一个高潮时期:
3月20日,银泰百货登陆香港主板,集资23.4亿港元;
5月21日,深圳佳华百货在香港上市,融资2.6亿港元;
6月7日,鞋品零售商盈进集团在港上市,融资5.79亿港元;
7月12日,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资23.6亿港元;
7月16日,江苏时代超市在香港上市,发行2.1亿股,集资8.2亿港元;
9月25日,广百股份拟在中小板发行4000万股获中国证监会通过;
10月10日,中国动向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中国体育用品公司在港最大规模IPO;
11月20日,全聚德在A股中小企业板上市。
在很多连锁企业规划和运作上市的同时,有更多的企业与私募建立了关系。近两年,不同行业或业态的领先的企业都有几家私募基金公司在接触,热点领域除了传统的超市行业外,还扩展到连锁餐饮企业、连锁经济型酒店行业、连锁教育培训机构等,不同的行业都有成功的投资案例。
这一变化与连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有直接关系。从总体上看,2000年以来,连锁行业销售额和店铺数量的平均增幅均超过30%,1999年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006年达到11.2%,连锁经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单个企业情况看,连锁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2006年连锁百强第100名的销售额达到了12亿元,并且大部分企业都表现出很好的持续性。
从欧美主要连锁企业的发展情况看看,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大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即在企业发展的10年左右时间,企业开始从单一股本结构向多元股本结构转变,从私人投资公司或国有投资公司向公众投资公司转变。例如沃尔玛在1962年第一家店开业,8年后即1970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随着连锁行业的发展和与资本市场接触的增多,连锁企业与资本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观念上看,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所有者对资本市场知识的日益加深,对与资本合作的认识、合作方式、地点选择上等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认识上,2000年前后行业对与资本的合作关系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己做,坚持不与资本市场发生任何关系;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一卖了之。而现在企业的想法更加务实,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借助于资本的作用。同时企业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以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很多企业在在引入资本的同时,也在谋求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在合作方式上,初期一些上市的连锁企业大多引入了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基金,这些基金在其上市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有的企业是在风险投资基金的直接帮助下实现上市。这一过程中,投资公司赚取了较多的利润,甚至还左右了企业的决策走向。现在准备上市的企业中,很多是以企业自己为主进行操作,如果引入基金投资,占比一般不高。
在地点选择上,初期因为企业资产规模不大,香港曾是国内连锁企业上市首选。目前,出于融资成本、监管要求等方面的考虑,又有很多连锁企业把目光放在了国内市场。有的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计划回归A股市场。
目前我国的连锁经营发展正在从规模数量型向效益效率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行业需要资本促进发展,更多的连锁企业在筹划上市,连锁超市和百货行业包括湖南步步高、山西美特好、大洋百货、茂业百货、天虹百货;连锁餐饮企业包括小肥羊、谭鱼头、小南国、真功夫等;专业连锁企业包括金盛集团、红星美凯龙等。同时,资本也需要投入到有成长性的行业和企业,资本与连锁的结合,必然会产生双赢的结果。
为探讨零售与资本话题,作为零售和快速消费品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如何与资本市场保持良好的关系?作为投资公司,如何发现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在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零售与资本论坛(2008年3月28-29)上将找到一些答案。
附:
1995年前后上市的部分百货公司:
豫园商城,1992年9月
第一百货,1993年2月
东百集团,1993年11月
杭州解百,1994年1月
王府井百货大楼,1994年5月
城乡贸易中心,1994年5月
北京西单商场,1996年7月
武汉中商,1997年7月
武汉中百,1997年7月